一、新的苏州到武汉物流专线战略观与物流,关注经济发展新的战略观
流通现代化的问题,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给与关注问题。最近两年,这个问题在国内越发受到广泛的关注。去年十一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国应对加入WTO工作会议、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一再强调流通现代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江泽民主席专门就这个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说是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观念的形成。
2002年2月二十五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动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于我国理论界和经济管理领域多年的重要争论:是生产决定流通还是流通决定生产,作了深刻的结论。可以预见,这个结论对于指导我国在新世纪的经济工作,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优先序安排,对于企业经济工作重点的认识将会起到战略性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经济领域的一个新的格局。这个格局是:生产和流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逐渐发生战略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决定,转向流通决定,流通决定生产,商业资本主导生产,流通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将决定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个转变影响是深刻的:对于国民经济来讲,这个转变会涉及到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国民经济的重点,将会从生产转向流通;对于企业来讲,流通能力也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这个战略性的变化,也必将使我国加入之后,面临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竞争将会从生产企业和产品转向以流通为主要内涵的供应链。
二、流通决定地位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的大分工,把流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很长一个阶段,流通是带有附属性的和派生性的。很长一个阶段,分工虽然实现了,但是流通并没有像“生产”那样具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性格,没有系统化和规模化。流通相对于生产,是处于非常软弱的不可比拟的地位。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市场从卖方市场根本性地转变为买方市场之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结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被消费——流通——生产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所取代。流通也从“生产的继续”变成了经济的先导。
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经济领域,有非常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例如,重视生产性劳动而忽视服务性劳动,就使以服务性劳动为主的流通领域研究十分薄弱。流通的先导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核心作用,过去仅只在“流通立国”的日本得到了认可,但是我们总认为这是日本这样“弹丸小国”的特殊状况,并不是普遍真理。以后,在产业革命之后起家的,以生产性产业为支柱美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来,美国经济结构的格局是强大的生产“伸出一只手”去抓流通,社会流通是欠发达的。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也出现了大生产企业自己抓流通,让位于流通业务外包,依靠社会流通体系去解决流通问题。福特汽车公司垂直一体化王国的破灭,社会流通企业沃尔玛的迅速崛起是美国这一变化典型写照。
但是,若干年前还处于短缺状态下的中国,不可能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一直到我们自己有了通货紧缩、流通不畅、内需不足的问题之后,一直到我们自己有了这种亲身的社会实践之后,我们才感受到流通的重要性,我们才认识到,落后的、小生产式的流通系统,不可能支持甚至主导现代产业的发展。最近几年,“物流热”的主要原因,也是这一战略性变化的大趋势使然。
流通决定地位的形成,也正是马克思所讲的发达的商品流通阶段的到来,发达商品流通本质是在流通过程中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结合,商业资本预付于生产并且主导生产。
三、新的竞争格局和流通力
在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前提下,流通与生产地位战略性的变化,必将导致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
新的竞争格局可以描述为:产品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这个竞争能力的构成可以表述如下: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信息(能)力+生产(能)力+流通(能)力
我们对新的竞争格局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国当前的生产力优势表现在以低成本支持的产品优势,这一优势取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的低资源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是内需支持的大量生产进一步导致的低成本优势。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个大国,内需支持的大量生产优势会长期保持下去,但是,低资源成本优势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优势一方面以牺牲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代价,另外一方面试以牺牲我国内需扩大为代价取得的。所以,未来低资源成本优势渐逝,信息力和流通力将对新的竞争格局起决定作用由此可见,流通的地位发生巨大转变之后,提出和研究流通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流通力来描述新的战略格局之下流通的问题。流通力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因为这个提法,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非常巨大的流通领域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所共同构筑的经济能力和流通的运作能力。这种提法也能够描述生产和流通这种社会大分工深化之后,流通的独立性性格和独立运作能力。鉴于流通力的概念,涉及到传统经济学的概念,还有待于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以求得经济界的共识,本文不打算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的探讨,本文只打算从“流通能力”这个角度研究一下物流问题。
四、物流是流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分工的深化,使我们认识到,流通也不是铁板一块,流通的进一步分工,已经给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新的境界,就像我们从分子、原子、原子核……这种挑战极限的认识,每一个层次都不是极限,都有它复杂的结构和广阔的世界。流通的进一步分工,首先是实现的历史性的“商物分离”,随后就是“四流”的结构状态被人们所认识,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如果用“力”的概念来进行描述,又可以进一步形成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等新的经济能力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但现在的认识层次,可以表述为:
流通力=商流力+物流力+信息流力+资金流力
当然,这个公式仅仅是一种结构性的描述,并不是简单的求和关系,而很可能其中存在加权、倍增等更深层次的关系。
这个公式,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信息、资金等,并不是本身就形成一种“力”。而是必须在“流”的状态下(当然是合理的“流” )才能形成“力”。
就流通力这个结构体系而言,也长时间出过轻重偏离的状况,那就是长时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探索商流的形式和有形市场的建设上面,而忽视物流力的发展。商业一条街、大型百货、贸易中心、仓储式货场、多店铺经营、集贸市场、连锁经营等等,直到前不久举国热衷的以网上交易为主体的电子商务,都是在探讨商流力的问题。这个过程中,使我们认识到在流通领域中,也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的问题,原来产业结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物质产品生产产业领域之中,这是我们对于产业结构问题认识的深化。
在我们国家客商都还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时期,例如发展大型百货、集贸市场等商流形式的时候,物流的制约还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但是当我们进入到连锁商业、电子商务的高度之后,物流力的足,一下子便暴露无余,物流力不足,不但制约现代流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影响我们国家整个经济运行的水平、质量,也就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们国家在新世纪的经济素质。可以说这是现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物流成为流通力的主体,不单单是当前物流出现对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问题,而是和物流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有关。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和制造过程,除了在加工和在生长的时间以外,全部都是物流过程的时间。以机械产品的制造为例,生产过程中,加工的时间仅占百分之十左右,而物流时间竟然占到百分之九十,很大一部分生产成本是消耗在物流过程之中;从社会再生产的流通角度来看,全部转化为商品的工农业产品,都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资源的配置,而资源配置成本,主要为物流活动所占有,有一个传统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20世纪前半期美国一个财团曾经从物流的新观念出发做了大规模调查,发表了“流通费用确实太大”的调查报告书,其中一个重要数据是,以商品零售价格为基数计,社会流通费用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九,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物流费用。
随着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在低成本的信息网络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支持下,电子商务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物流成本在整个流通费用中的比重,还会有上升的趋势。“物流力”成为流通力主体的依据就在于此。
我们从理论上对于物流作为流通力的主体原因可以做如下的归纳:
物流的劳动-----流通领域劳动的主体,
流通时间主要取决于物流时间
流通领域大部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于物流。